本帖最后由 风舞轻扬 于 2017-6-6 19:53 编辑
高瓜
高瓜、莲藕、菱角,是小时候家乡常见的三种水生美味。莲藕藏在淤泥里,菱角漂在水面上,高瓜长在茎杆间。莲藕、菱角是村里人种植的,有劳作之苦,看护严格。高瓜多是野生野长,采撷没有人问。
夏末初秋,高瓜渐次成熟,饱饱鼓鼓挤在茎丫间。走在河边,耽眼瞅见了,就不会放过,卷腿抹胳趟到水里,两手使劲一掰,青青嫩嫩的高瓜硬生生被拽了下来,要是只有几根,就将外皮扒去,一边走一边嚼着嫩白的瓜棒,脆生生的满嘴清香;要是掰多了,就用衣服包裹起来,光着膀子拎回家。
高瓜多与蒲绒同生,所以,遇见了一大片密密匝匝的蒲绒草,定可以发现隐藏其中的高瓜。采高瓜不但是农村小孩子的乐趣,大人们也采,只是不像小孩子那样不择时机,也不像小孩子那样野蛮无理。午后的阳光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,吃了午饭,别把镰刀,带根绳子,一个柳筐,一大片高瓜草是早就寻好了的,直接奔着那片水域,连衣带裤下到河里,选杆粗腰壮的,手正好压在高瓜的下部下刀,一点不会伤到高瓜根。割好的高瓜打成捆,拖到岸边,去掉梢头,用柳筐背回家。
高瓜是水生食材,上岸后容易发黑变质,要趁新鲜时吃。那时候农村人家平常日子很少有肉,多是干炒高瓜,斜着将高瓜切成段,放油锅里爆炒,盛在盘子里,吃起来柔嫩清滑,很有肉的质感。现在,生活条件好了,可以将高瓜和回锅肉、牛肉等炒着吃,但无论怎么做法,似乎都没有小时候单吃高瓜有味道。
江南人把高瓜叫茭白,与鲈鱼、莼菜并称“江南三大名菜”。 把高瓜叫作“茭白”,名字更妥帖,涵盖了高瓜的色和秉性,也更诗意一些,很合江南人雅致的生活情调。《晋书*张翰传》里记载:吴中人张翰久在洛阳做官,一日见秋风起,十分思念家乡的菰菜、莼羹、鲈鱼美味,对左右人说:“人生贵适志,何能羁官数千里,以邀名爵乎?”写下了著名的《思吴江歌》:“秋风起兮木叶飞,吴江水兮鲈正肥。三千里兮家未归,恨难禁兮仰天悲。”遂罢官而归。家乡的味道根深蒂固,连高官厚禄也拴不住游子的心。同是资深吃货的苏东坡读后,深有感触,写诗赞曰:“ 浮世功名食与眠,季鹰真得水中仙。不须更说知几早,直为鲈鱼也自贤。”
古代人称高瓜为“菰”,在唐代以前,高瓜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的,结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,与稌、黍、稷、粱、麦合称“六谷”,吃起来很有香味,大诗人李白有:““跪进雕胡饭,月光照素盘”之诗句。既然被作为一种粮食作物种植,那么,只要能够适合生长的地方,应该都有高瓜的身影。可惜,古人随处可见的普通的高瓜,现在却很难寻觅了。
炎炎夏季,又是高瓜生长的季节,家乡的河湖沟汊,是否还有一片勃勃野生的高瓜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