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河人心目中的“达康书记”
反腐倡廉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大火,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。该电视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,讲述了在由工厂拆迁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T·WF·B案件中抽丝剥茧、层层递进,最终将一连串的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。是它艺术地再现了新时代、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反腐征程的惊心动魄,深情讴歌了反腐斗士的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,反映出中国***人反F·B的坚强决心和严惩力度。最近爆火的还有达康书记,他刚正廉洁,一心为民,为GDP操碎了心,堪称好官的典范。生气起来吓死你,高兴起来萌死你,网友都忍不住给达康书记制作了表情包。
为官者要树立正确的从政观念,以人民利益为至上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才是好官。里运河是淮安的母亲河,文化河,她养育一代代淮安人,其中最让运河人怀念的莫过于清江浦景区内两座祠庙供奉的官员!他们一生勤俭奉公,廉政爱民,是运河人心目中的“达康书记”,他们对淮安水利建设的贡献,为清江浦的兴起,为淮安发展成为运河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,发挥了决定性作用。
吴公祠
纪念吴棠的建筑。曾三任清河县令,清咸丰时任漕运总督,建清江城,后历官闽浙、四川总督,成都将军等。吴棠在淮自清河知县起至漕运总督历20余年,治水赈灾,抗捻筑城,建文庙大成殿、创崇实书院,兼管河务,安置河兵,厉行节俭,实心任事,勤政爱民,政声卓著,成为淮安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。清光绪三年(1877)地方官奉旨在清江浦建祠,占地600平方米,祠内有殿宇4座,建祠记事碑两通,为大运河沿线城市唯一保存较好的漕运总督祠堂。2003年3月被淮安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陈潘二公祠
陈潘二公祠是为祭祀明朝两位治水名臣陈瑄、潘季驯所建立的祠堂。该祠现为淮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陈瑄是我们清江浦的缔造者。
陈瑄,字彦纯,合肥人明代军事将领、水利专家。明永乐初作战有功被封为平江伯、任督运总兵官。
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,陈瑄经过寻访群众,沿北宋乔维岳所开的沙河路线,开凿清江浦河,引淮安城西管家湖水至淮阴鸭陈口入淮(黄),依次建设移风、清江、福兴、新庄等四座节制闸并制定启闭规则,定时启闭。后期在淮安设置漕粮转运仓常盈仓,敖八十座,共八百间,建了漕船制造厂,同时还创立了漕粮转运、仓储管理、航道管理、漕船修造等一整套制度,成为了明、清时期内河漕运制度的奠基人。
陈瑄于宣德八年(1433)十月,逝于淮安,追封平江侯,赠太子太保,谥号恭襄。
潘季驯是清口枢纽的最初开拓者。
潘季驯字时良,号印川,浙江湖州人,明代水利专家,世界水利泰斗。从嘉靖四十四年(1565)开始,到万历年间止,他奉三朝简命,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督御史。官至太子太保、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。潘季驯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,前后持续27年,期间他身先士卒,不辞辛苦,风餐露宿,治理河道的成效显著。在潘季驯的治理下,黄河、淮河、运河稳定了多年。后因病辞去官位,三年后卒,享年七十五。他所创立的“束水攻沙”、“以河治河”理论和方法,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“治黄”思想和实践,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。
这三位历史名臣以其一生为典范,勤政优政,清正廉洁,为后人所瞻仰。发展淮安文明旅游,创立红色景区。在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中,以人民的名义在历史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吴公祠、陈潘二公祠,吴公祠内新增加了“守城互动游戏”,瞄准射击类游戏,而陈潘二公祠内新增了个潘季驯“束水攻沙”堤防游戏,用新颖有趣的“实景展示+游戏”方式,以实景展示景区,以游戏灌输文明知识,真正做到于娱乐中教育。
在其旁边的斗姥宫新增了纪念清代被称为“河神”治河专家栗毓美的栗大王庙。
敬请大家期待!!!
|